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 通讯员 刘杨 贾毓秀
入伏第一天,中国美术馆分外热闹。书法家们从全国各地而来,共同庆祝一场书法的盛会:7月11日上午, “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
展厅里,陆维钊先生的“书学之路”四个大字一下将大家带回到1963年的西子湖畔,这位新中国首个高等书法专业方向的学科主任,和多位名师一道,在60年前引领了中国书法教育的方向。
(资料图片)
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书法教学之先河,建立了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也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60周年。
“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会同全国百余家高校的书法专业,分为“筚路蓝缕”、“踵事增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三大板块,呈现了诸位先师、当代名家、校友共360余件作品,辅以文献、年表、影像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历史与成就。
本次展览呈现了六十年来中国书法教育的艺术文脉,梳理了不同时期建立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书法学科和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绘制了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60年的大事记,涉及学科规划、教学科研、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以期在借鉴、总结和反思中谋划未来发展,共同探讨书法学科的建构方式与未来发展路径。
同时,展览得到中国美院历届校友的大力支持,特设了“书学之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校友展”。
在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六十年之际,此次展览也回答了有关“书学之路”的六问:
高校 书法 教育是从何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末,潘天寿去了两次日本,他发现,中国的书法在日本发展得很好,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欣赏书法。而反观中国,潘天寿感到非常愧疚,深切感到当时中国的书法人才、传统文化人才极其匮乏,于是潘天寿向文化部提出,要重视书法。
1962年,浙江美术学院开始筹备。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方向,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由中国美术学院发端。
书法专业的两位主要创办者陆维钊先生和沙孟海先生,他们既是现代意义上的学者和书家,也是传统意义的文人。他们共同开创的书法高等教育之路,于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了一种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的“通人之学”。
陆维钊先生在《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纲要》中提出了著名的60 个问题,实际上是书法专业“诗书画印”兼通以及外延入各个学科的蓝图,外延之途径为文化史、考古学、文学、史学和哲学。
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979年,由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领衔,在全国首招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1985年,率先获批在全国恢复书法专业的本科教学,此后,国内外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书法有关的专业课程,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国内首开艺术类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培养的先河,章祖安先生担任导师;同年9月,招收了以中国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为专业方向的首届博士研究生。1999年,首届书法博士生的毕业代表着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教学体系的成型,标志着中国美术学院也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新世纪的2001年,中国美院成立了中国首个独立建制的书法系,至此,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与学科构架,为国内外其他高校书法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2009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书法学与教育”的本科专业方向。2022年,教育部对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书法学科升级,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书法学院成立。
高校书法教育的六十年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展览中呈现的面貌十分丰富,薪火相传,百花齐放。六十年来,代代名师辈出,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研究著作。
一甲子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薪火在几代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播撒到了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各层次学历学位教育从本科、专科到硕士、博士,如星火燎原,逐渐在不同性质,不同学缘的 近三百所高校 陆续展开。从综合类大学到艺术类院校,再到师范大学,各类高校培养的目标、方向、方法和展现的成果也不尽相同,实践与理论在教学、研究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纵观六十年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教育成效、学科机制、培养改革、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既有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宏观教育政策,亦得力于各高校的自主发展,不断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书法教育逐渐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从质量上看,在书法专业人才供给不断提高的同时,高等书法教育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重的格局,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在书法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相关人民团体、群众社团、学术机构的诞生、发展和勃兴也为传统之艺的当代振兴培育了丰沃的土壤,为高校书法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广袤的施展空间。
以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等为代表的专业团体和社团也在书法事业的大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和文化氛围,广泛团结各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开展书法篆刻教学、研究、创作、交流活动,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书法学科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赋能助力,极大地增强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高校书法专业骨干参与协会和各学术团体的事务,在社会书法引导、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学子也在书协等各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为书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们在今天为什么要重视书法艺术的高等教育?
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讲到: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载体,因为它从文字出发,而文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书法在古代是文化人的一种艺术行为,是由思想而来的艺术实践。所以书法在功用上是记录文明,而从艺术上是体现真善美、体现人的精神,传递着中国人的思想。
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自己的特征,我们今天在走向民族文化复兴的这个道路上,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中国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所以这也推动了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从1963年的一家院校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发展,到今天随着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趋势,书法高等教育有了更好的拓展空间。
去年,学科目录的调整,书法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又为专业人才、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打开了新的局面。
“我们现在高等书法教育60年要来做这么一个展览,它的意义不同于一个普通的展览,而是有着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的价值。”
书法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书法专业方向初创时,老先生们的初心是“为往圣继绝学”。沈浩指出,60年过去,我们一方面依然承担着“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这门绝学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
“我们书法专业不仅要培养能够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的研究和创造,能够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类人。”
他或许不一定从事书法工作,但是他能够通过在书法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创造力,并能够应用到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处事、为人上面。
沈浩讲道,书法人学书法,背后是几千年的书法史,而书法史极为丰富,足以涵养胸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学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修身。“今天我们来弘扬书法艺术,不仅是写好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人的成长发挥作用,对于整体审美的提升。”
书法是一门“通人之学”,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所说:
“一方面,要通过技法的纯度和理法的深度,实现书体之间的贯通、临摹和创作的贯通、书论与书写的贯通,穿透各类书体书风以形成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回返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之初心,推进中国书学与古典学术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对传统“四部”之学有大体之把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规模与精神有真切之认识,深切体会书法赖以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古文字学、金石文献为基础,实现书法与学问之贯通,以诗词研习与文言写作为路径,实现书法与心性修养之贯通。”
新一甲子, 高校 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高世名将当下的书法教学境况与古人对比,总结出两个“不如”与两个优势:
不如之处一是“先天之学”,古人识字就读经史子集,提笔即是毛笔书写,国学、书法可谓与生俱来,日用而知,千锤百炼,今人难以做到;二是“惟精惟一”,古人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没有电子游戏之干扰,因此书写能做到全神贯注,对所表达之辞义能做到文理密察,今人缺少这份专心。
但今人有今人的优势。一是当代的视野更广阔:我们身处一个公共展示的时代,今日任何一位书法学子,其过眼的历代作品数量都可以超过赵孟頫、董其昌等先贤;古人也完全无从知晓世上还存在着如此不同的文明、如此多样的艺术,而当代人可以综览整部世界艺术史,获得无比丰富的视觉资源。
其二,当代人的体验也与古不同:古人没有坐过飞机、高铁,没有看过电影电视,没有经历过混合现实和人工智能,不知道日月星辰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我们拥有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时空观念与身心体验。
他认为,当代书法高等教育,正是要立足学院教育平台,补上今人之所短,发扬当代之所长。
“我们期待着与全国同道们一起,接续先贤道统,活化历史文脉,将书法教育建设为一种‘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通人之学,一种‘身心发动、情意直观’的本源之学、生命之学。”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7月18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